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作者: 快乐第一

军事历史连载

《穷养民间十五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这本书大家都在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小说的主人公是李逸李世讲述了​李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第二出生当日便突发重疾术大师袁天罡称李逸命中有大需要隐姓埋名在民间穷养十五年才能成功渡劫李逸被送出皇穷养于长安城平凡度日到有一蒸馏酒、白砂糖、马蹄铁、曲辕犁、黑火药......各种神奇的物品被李逸发明出来这一天李逸发现从小照顾自己的秦变成一个喜欢吹牛逼的动不动就说要给自己一片江山连秦叔的老也吹牛逼说要把全大唐的未婚美人都找出让李逸挑一个最喜欢的当娘子对这对神经夫李逸问:“你们这么能那我想当皇帝可以吗?” 对秦叔云淡风轻地回道:“这有何难?”

2025-07-29 23:12:52



大唐。

武德三年,秦王妃长孙氏为秦王李世民生下第二子,取名为李逸。

然,李逸刚一出生,便突发重疾。

秦王李世民请来药王孙思邈,依然无力回天。

走投无路之下,李世民向相术大师袁天罡求助。

袁天罡观李逸面相,声称其命中有此大劫,需要隐姓埋名在民间穷养十五年。

并且,在十五年之期未满之前,母子不能相见。

而李世民作为父亲,虽然能与李逸见面,但不能相认,如此方能让李逸度过此大劫。

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李世民接受了袁天罡的方法。

他封锁李逸相关信息,将李逸隐秘安置在民间,并对外宣布李逸病重不治而亡。

而离开秦王府后,李逸果然转危为安。

由此,李世民坚信袁天罡的说法。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来到了贞观九年。

距离十五年之期,只差三个月。

这一日。

李世民生出探望李逸的心思,便在百骑的暗中护卫下,乔装打扮离开了皇宫。

......

与此同时。

长安,长兴坊。

李逸看着家徒四壁的李府,满眼都是忧伤。

家人们,谁懂啊?

他一个2025年的文化公司总裁,三十五岁就财富自由的单身贵族,居然穿越了古代一个猝死的人身上。

如果有得选,要从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来到枯燥乏味的古代,就算让他当皇子,他也不干!

当然如果是穿越当皇帝,那就另说了。

一炷香之后,李逸接受完前身的记忆,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身在大唐贞观这个古代盛世,而且还是贞观九年这个大唐上升时间段。

坏消息是前身的身世太差。

前身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总结:父母早亡,穷鬼一个。

能安稳活到他穿越而来之前,是因为一个名为秦天策的人一直在接济他。

这个秦天策,隔三岔五就会给前身送来米粮肉食,有时还会给前身一点钱财。

虽然不足以让前身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也能勉强活着。

至于秦天策为什么要这么照顾李逸,根据前身的记忆,是因为其与李逸早逝的父母是至交好友。

故而李逸父母在过世之前,拜托秦天策代为照顾李逸。

对这种说法,李逸没有怀疑。

古人重诺,这种事倒也不稀奇。

就在此时。

化名秦天策的李世民,拎着一些吃食,从外面打开李府的门,踱步走了进来。

看到李世民,李逸快步迎了上去:

“秦叔,你来了。”

“咦,秦叔你是遇上什么烦心事吗?”

看着脸色略微有些阴沉的李世民,李逸关切地问道。

从前身的记忆中,这是前身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现在他顶替了前身的身份,自然要表现出对秦天策的关心。

李世民一边将手中拎的吃食放在桌上,一边开口回道:

“是今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舞弊的情况,连科举考试都敢舞弊,那些人真是狗胆包天!”

尽管在宫中的时候,他已经下旨要严惩参与科举舞弊的人,但此时再度提及此事,他依旧是余怒未消。

知道缘由之后,李逸随口说道:

“就这事啊,很正常,不是什么大事情,秦叔不必为此生气。”

他这么说,一方面是安慰秦天策,另一方面确实也是这么想的。

从古代的科考,到后世的高考,考试作弊这事,几千年都禁止不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并且,唐初的科考制度,粗糙得很,可钻的空子太多了,没人作弊才奇怪。

看着对科举舞弊一事丝毫不在意的李逸,李世民的眉头微皱。

他觉得李逸不明白科举对朝廷的重要性,眼光见识有些不足。

但很快,他眉头便舒展开来,李逸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又一直被穷养在民间,眼光见识不高很正常。

不过,身为大唐皇子,必须要学会站在更高层面去看待问题。

心思电转,李世民决定借机教导李逸。

“你不懂,科举可并不是小事,它对很重要,科举能......”

“知道知道,不就是陛下想通过科举取士选拔寒门人才,并以此打压门阀士族吗,这有什么不懂的。”

李逸打断了李世民的话,轻描淡写地说道。

闻言,李世民愣住了。

李逸竟然能一语中的,这让他很是震惊。

不过,既然李逸看得如此清楚,那怎么还会认为科举舞弊不是大事呢?

此时,李世民心中已经没有要教导李逸的意思了,反而是被勾起了好奇。

“既然你知道科举的重要作用,那怎么还说科举舞弊是小事呢?”

李世民开口问道。

李逸见李世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便开口解释了一句:

“因为咱们大唐现在的科举制度,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陛下的期盼注定会落空。”

“这怎么可能?”

听到李逸的话,李世民本能地反驳道。

他对科举寄予厚望,认为科举是他用来打击门阀士族的强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科举能够以公平考试的方式,从寒门及平民中选拔官员。

而这些非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会得到他的支持,成为与门阀士族对抗的朝堂力量。

听到李世民的质疑,李逸笑了笑,回道:

“好吧,那我严谨点说,不是完全打击不了门阀士族,只能说,有点作用,但不多。”

这话,李逸还真不是胡说。

穿越前,他曾在网上与人深入辩论过这个问题,还查了不少资料。

不少人认为科举制度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是寒门逆袭的“通天梯”。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终唐一朝,科举制度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是极其有限的,从头到尾都将没有撼动门阀世家的根基。

根据后世龙国史学家的统计,在唐朝289年的时间中,一共录取了大约7000多名进士,其中出身门阀士族的比例,占到80%左右。

而在这80%之中,有一半来自十个最显赫的门阀世家。

比如,据《隋唐史》的记载,整个唐朝,出了三百六十九个宰相,而仅出自博陵崔氏的,就有二十七人。

回想着这些他穿越前搜集的资料数据,李逸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真正解决问题的,还得是冲天大将军的物理超度!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李逸知道的这些未来史实,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所以,他质疑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

“你年纪还小,看不到科举的长远作用。”

李世民开口对李逸说道。

他觉得,李逸虽然看明白了他举办科举的目的,但还是对科举制度了解不够,认知不深,所以才会轻视大唐的科举制度。

闻言,李逸笑了笑:

“秦叔,有才不在年高,无才空活百岁。”

“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缺陷很多,所以根本起不到打击门阀士族的作用。”

听见这话,李世民饶有兴致地回道:

“你具体说说。”

虽然他此时不觉得李逸能说出什么高深的见解,但他很好奇李逸口中的大唐科举制度缺陷是什么?

看见李世民非要把这个问题追问到底,李逸也谈兴大发。

“既然秦叔你感兴趣,那我就好好给你说道说道。”

“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听到李逸指出的大唐科举制度第一个缺陷,李世民愣了一下:

“这是何意?”

李逸没有直接解答李世民的疑问,而是向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秦叔,咱们大唐的科举,每年最多录取二、三十人,但你知道大唐一共有多少官员吗?”

“大约1万八千人。”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

“咦,秦叔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李逸心中颇为诧异。

他在后世穿越前,查过这个数据,所以知道。

但根据前身的记忆,秦天策就是个普通人,怎么会对朝廷官员总数如此清楚?

看见李逸脸露惊讶之色,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但脸上没有露出丝毫异样。

“有一次在酒馆听人说的,也不知道准不准确。”

李世民很快编了一个答案。

“是准确的。”

李逸没有纠结这件事,而是肯定了李世民的答案。

接着,李逸继续说道:

“所以,问题就来了,一万八千名官员之中,出身门阀世家的,至少得占六成以上。”

“并且,官职越高,出身门阀世家的人就越多,非门阀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只能在地方当小官。”

“这种情况下,每年录取二,三十个进士,就算全部是非门阀世家出身,又能起什么作用?”

“录取人数过少,跟不上朝廷官员的更换速度,所以科举无法取代门荫入仕,成为朝廷选官的主要制度。”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先天不足!”

说到这里,李逸忍不住摇了摇头。

他想到了宋朝的科举。

相比唐朝289年总共只录取7000多进士,北宋167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人数就接近4万人。

两者的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科举能在宋朝成为朝廷的重要选官制度,而在唐朝不能。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逸,李世民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他真是没想到,李逸居然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说出这样一番道理出来。

并且认真思索片刻之后,李世民认可了李逸的分析。

“照你这么说,是不是只要增加每年科举的录取人数就可以了呢?”

李世民很认真地开口问道。

李逸摇了摇头,说道:

“当然不是。”

“增加科举名额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不明白李逸这个回答的具体意思。

作为手握至高权力的大唐之主,这种跟不上李逸思路的感觉,让他略微感觉有些不舒服。

不等他开口询问,李逸便已经自己开口了。

“现在的科举制度,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

“不解决公平问题就增加科举人数,最终得利的,依旧会是门阀士族。”

“不公平在何处?”

李世民讶然问道。

在他看来,在没人作弊的情况下,所有学子都是参加统一考试,这是很公平的。

面对李世民的疑问,李逸缓缓开口解释道:

“首先,允许‘公荐’,就是本朝科举制度最直接的不公平。”

“因为‘公荐’的存在,往往尚未开考,录取的名单及名次就已经预定下来,考试就变成了走过场。”

听到这里,李世民开口辩解道:

“通过‘公荐’,朝廷还是获得了不少有用之才的。”

“秦叔你说得没错,‘公荐’的确有其积极作用。”

李逸对李世民的说法表示了赞同,但紧接着便话风一转:

“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公荐’能不能选拔出人才,取决于有公荐能力的台阁近臣的个人眼光与品德。”

“人心难测,这是不可控的。”

“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

“破坏了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就相当于是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基石。”

李逸脸色一正,语气变得认真无比。

而李世民听到这里,瞬间心头一震:

“只有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才能带来最大的公平!!!”

李逸的这句话,宛如一记重锤,敲打在他脑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科举中“公荐”这一方式,他从未想过从这个角度去看待。

他当然知道“公荐”会存在徇私的情况。

可从结果来看,通过“公荐”,确实有不少才能显著的人顺利及第,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才。

所以,李世民觉得“公荐”存在的少部分徇私问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李逸此时却不是从实际结果这个角度去看待“公荐”的问题,而是强调制度公平与规则公平的重要性!

这样的思考角度,一般人看来,或许会觉得是小题大做。

但李世民不是普通人,他是顶级帝王,眼光见识都远胜常人。

他敏锐地意识到,李逸的这番分析,不但很有道理,而且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

“十五岁的年龄,就能有如此非凡的眼光见识!真是了不得!”

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逸一眼。

相比往日并不出众的李逸,今日的李逸,真是给了他巨大的惊喜!

穷养在民间,居然能对朝廷科举制度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只能说是天纵奇才!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突然感到有些遗憾。

要是李逸没有命中的这一场大劫,能生活在皇室,得到精心培养,想必会更加出色。

便在此时。

李世民的耳边又传来了李逸的话。

“说实在的,也就是当今陛下是圣君,所以‘公荐’才没出大问题。”

“但凡是未来遇上一个平庸点的皇帝,‘公荐’就会成为门阀士族操控科举的手段。”

“并且这种概率还挺大,毕竟像当今陛下这样的圣君太罕见了。”

因为对秦天策很信任,又是在自己家中私下议论,所以李逸也没什么避讳,说得很直白。

当然,他说的也是事实,在日后的大唐,“公荐”属于是被门阀权贵玩烂了,比如大诗人王维,就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科考还没开始,便已经确定获得状元之位。

另一边,听到“圣君”二字,李世民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抹激动。

“你认为当今陛下是圣君?”

李世民没有继续追问科举制度相关的事,反而是试探着问了这个问题。

李逸没有多想,顺嘴回道:

“那当然!”

“虽然当今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父让位,但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圣君!”

话音刚落下,李逸就后悔了。

糟糕!!

忘记自己不在后世,而是已经穿越到大唐贞观年间,不能随便口嗨了!

说这样的话,绝对是已有取死之道!

幸好,在前身的记忆中,秦天策一直把前身视作己出,所以应当不会做出举报之事。

不过,这种话以后坚决不能再说了!

李逸在心中自我警醒了一番之后,诚挚无比地对李世民说道:

“秦叔,刚才的话,你就当没听见行不行?”

“哼!你倒是什么话都敢说!”

李世民冷哼了一声。

玄武门之变,是他最大的忌讳,从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这么肆无忌惮的说出来。

这要不是自己亲儿子,李世民非得严惩一番不可。

嗯,之所以这么宽宏大量,绝不是因为李逸言之戳戳,情真意切说他是圣君的缘故。

“你也别担心了,今天我们说的话,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的。”

接着,李世民觉得有必要让李逸知道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以免影响自己的光辉形象。

“其实,玄武门之变,陛下也是迫不得已,当初......”

李逸摆了摆手,直接打断了李世民的话。

“秦叔,究竟是迫不得已,还是主动谋划,这个一点也不重要。”

“不管真相是哪一个,都不影响当今陛下是一位圣君。”

听见李逸再度对自己做出了“圣君”的评价,李世民的心情莫名愉悦了不少。

“这么说,你觉得玄武门之变没错?”

李世民想从李逸口中得到一个清楚的答案。

或者说,他希望得到自己这个眼光非凡的亲儿子的认同。

面对李世民的问题,李逸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的世界只讲利弊!”

此话一出,李世民心头一震,双目陡然一亮。

虽然只是简单一句话,却充满哲理,格调满满,蕴含深意,说得太对了!!

不是对世界有深刻的认知,是绝对总结不出这句话的!

但,李逸才十五岁啊!

在这个年纪就能领悟到如此深刻的道理,这意味着什么?

那当然是意味着李逸就是皇室的麒麟子!

李世民越看李逸,越觉得满意。

而李逸给他的惊喜还在继续。

“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就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不可避免的!”

“大唐的江山,大多是当今陛下打下来的,功高震主,就算他想老老实实当秦王,隐太子也不会放过他的。”

“还有,当今陛下那时候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还有他手下一大群文臣武将的利益。”

“这些人把脑袋别在裤腰上,跟着当今陛下打天下,为的就是飞黄腾达,大富大贵,而当今陛下那会儿要是失势,他们的下场也必然好不了。”

“所以,就算当今陛下那时候想要退让,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不会同意的。”

李逸的这些话,听得李世民频频点头。

当初他犹豫不定的时候,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们就明确表达出了不希望他退缩的态度。

并且,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他手下的重要谋臣在劝说他的时候,说辞与李逸此时的话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当今陛下与隐太子是生死利益之争,无关乎对错!”

李逸最后总结道。

闻言,李世民由衷感慨道:

“你倒是看得透彻。”

李逸笑了笑,把话题拉了回来:

“秦叔,玄武门之变是当今陛下最不愿意被人提起的事,太敏感了,咱们少说为妙,以免祸从口出。”

“怕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担保你没事。”

李世民傲然说道。

李逸啧啧两声,开口道:

“秦叔,咱能不吹牛吗?别说你这个平头百姓了,就算是朝中重臣,也不敢随意评论选玄武门之变。”

“我可没吹牛,我堂堂......算了,不提这事了,还是接着说科举制度的问题吧。”

李世民本来想再彰显一下自己的王霸之气,但转念一想,时机未到,他还不能暴露,就将话题又转回到了科举制度上。

“秦叔,你对科举这个问题还真是执着啊,莫非你人到中年,还想去参加科举不成?嘿嘿。”

李逸笑嘻嘻地跟李世民开着玩笑。

闻言,李世民很是无语。

他堂堂大唐天子,需要参加科举?

当然,他心中也清楚,李逸这是在跟他说着玩。

“你这浑小子,说什么胡话呢。”

李世民笑骂了一句,然后接着说道:

“其实,我不是执着科举,而是厌恶门阀世家,所以希望咱们大唐的科举制度能更完善一点,以便让更多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朝堂。”

“你要是有能让科举制度更好的办法,今天就跟我说说,我去向朝廷献策。”

“秦叔,你来真的啊?”

李逸讶然道。

虽然不知道秦天策一个平头百姓用什么办法去向朝廷献策,但他听得出来,秦天策此时说的是真心话。

他原本随便闲聊的心态一下变了。

略一沉吟,他郑重无比地对李世民说道:

“秦叔,如果真的想要解决门阀世家的问题,那么首先要对门阀世家有一个唯物主义的认识。”

“什么叫唯物主义的认识?”

李世民双眼迷茫,一脸懵逼。

“简单说来,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抓住主要矛盾!”

李逸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心头一震。

尽管他此刻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却有一种感觉,“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说法言简意赅,蕴含着极为高明的道理,值得他日后多多揣摩。

正在李世民思索间,他耳边传来李逸的问题:

“秦叔,你可知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是什么?”

不等李世民回答,李逸便自己说出了答案:

“不是他们占据的众多朝堂官位,也不是他们拥有的大量土地,而是知识垄断!!”

“只有看到这个本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才能真正摧毁门阀世家!”

“知识垄断?”

李世民眼前一亮,这又是一个他以前从未听过的说法,也是他未曾想过的角度。

他打压门阀世家的方式,通常是在朝堂上进行,用各种办法不断缩小门阀士族掌握的权力,削弱门阀士族对朝堂的影响力。

但此刻,李逸却说门阀世家的真正根基是知识垄断,这个角度,对李世民而言,无疑非常新奇,令他感到很惊讶,很意外。

这时,李逸在继续说着:

“从知识到权力,再由权力获得财富,再用财富去加强知识,门阀世家便是通过这种循环,不断强化着对国家的影响力。”

“与门阀世家相比,寒门以及普通家庭的人,想要学习知识太难了,甚至连书本都难以获取。”

“如果无法打破这种门阀世家的知识垄断,那么就算科举制度再完善,也动摇不了门阀世家的根基。”

“门阀世家子弟可以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有着完整的家族学识传承,甚至对于如何应考,都有丰富的经验。”

“这种情况下,寒门子弟拿什么跟门阀世家的子弟去争?除非是自身天赋极其出色的人,否则公平考试,大概率也是考不过门阀世家子弟的。”

“所以说,寒门难出贵子啊!”

李逸由衷地感慨道。

他这真不是胡说,他看过后世史书中的相关记载,门阀世家子弟确实在科举中举率上遥遥领先寒门子弟。

听完李逸的这一番分析,李世民必须要承认,李逸说得都对。

与此同时,他更要承认,他方才还是低估了李逸。

能有如此高明眼光见识的李逸,要比他想象中的优秀,还要更出色。

尤其是李逸口中说出的“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等分析问题的方法,更是给了李世民极大的震撼!

他自认为也是博览群书,却从未见到过这些说法。

因此,他很好奇李逸从哪里学来的这些内容?

听到李世民的这个问题后,李逸心思一转,一本正经地开口回道:

“是高人在梦中传授!”

“啥?高人梦中传授??”

李世民看着李逸,脸上一副“你逗我”的表情,显然是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离谱。

李逸看着懵逼的李世民,心中觉得好笑,但表面却依旧平静无比,还郑重其事地具体解释道:

“有一天晚上,有一位高人出现在我梦中,他传授给了我一门高深的学问!”

“方才我说的唯物主义等内容,便是这门学问的其中一小部分。”

“学会这门高深的学问之后,我发现自己更聪明了,看问题看得更深刻了。”

看李逸说得这么严肃认真,再结合李逸突如其来的变化,李世民突然有些相信了这一说法。

“这位高人给你传授的学问可有名字?”

李世民好奇地问道。

“自然是有的。”

李逸心思微动,突然想到后世经常用来称呼红宝书的那个逼格满满的名字。

于是,他脸色一正,庄严无比,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三个字:

“屠!龙!术!”

轰!!!

这三个字宛如一道惊雷猛然在李世民的耳边炸开,他脸色狂变,惊得瞬间站起:

“你......你......你再说一遍,你获得的学问叫什么名字?”

他太过震惊,以至于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然而,李逸的回答让他知道,他没听错。

“叫:屠!龙!术!”

李逸口中再次郑重无比地吐出了这三个字。

李世民一把抓住李逸,急不可耐地高声吼道:

“快!”

“你好好跟我说说,什么叫屠龙术?”

“什、么、叫、做、屠、龙、术?”

李世民一字一句的厉声再次强调了一次。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三国之乱世雄风
  • 黎明三国攻略大全
  • 三国之乱世枭雄
  • 三国之乱世潜龙
  • 乱世黎明小说
  • 三国之黎明
  • 黎明三国小说
  • 三国之乱世风云
  • 电视连续剧庆余年第三季
  • 黎明三国官网
  • 三国之乱世崛起免费阅读
  • 三国冰河时代破晓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