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矛盾的孔子

【论语】读书笔记:矛盾的孔子

作者: 地雷天火

军事历史连载

地雷天火的《【论语】读书笔记:矛盾的孔子》小说内容丰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说到孔中国人都很熟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圣他和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可以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中国人很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标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人从小就很喜欢国儒家经典也看过一特别是儒家圣经《论语》我看过许多开始的时候对里面的话还是深信不疑比如言必信、行必比如薄责于比如有过则比如明哲保等可是看的次数越多越感觉到有些不对甚至发现了前后矛盾的地这样的地方还不再读下去我的疑虑越来越于是写了这本总结一下这些矛

2025-07-29 22:13:02
说到言必信、行必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我记得小时候读书,教室里还张贴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挂幅,用来教导我们做一个说话诚信、做事果敢的人。

从小到大,一首到读完大学,我都始终深信这句话。

可是后来我看了《论语》原著以后,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孔子说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意思是“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这样一看,意思就大相径庭了。

这让我心里一咯噔,让我疑虑重重,一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又看到了与这相似的一个故事。

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他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拿破仑是法国的一位伟人,1815年滑铁卢惨败后被关在圣赫勒拿岛,后来一位在中国碰壁的英国外交官阿美士德途经这座岛,请教拿破仑对中国的看法,拿破仑说出了这句话。

因为拿破仑的巨大名声,“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很快就传遍了欧洲和世界。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谁听到拿破仑的这句评价都会感到很自豪。

可是,这句话不是完整的话,它被人截断了,它后面还有一句话:“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所以拿破仑的原话是这样:“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他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这样完整地读一遍,感觉就不一样了。

中晚清时的中国确实是一只睡不醒的狮子,要不是辛亥革命,恐怕这只狮子永远也醒不过来,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所以断章取义是一个很要命的毛病。

更要命的是,许多人把“言必信、行必果”当成孔子提倡诚信的至理名言,用来教导学生,我就是曾经被教导的其中一个学生。

其实,孔子确实说过一些提倡诚信的话,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子夏也说过类似的话,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的其中之一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意思是:朋友之交应该讲信义。

子夏也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些话的意思都差不多,意思是朋友之交当言而有信。

这是儒家提倡诚信、信用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像上面说的,孔子是不赞成“言必信、行必果”的,因为这是小人行径,其中“言必信”的意思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一个意思,讲的是说话要讲信用。

这样一看就很矛盾了,孔子到底是提倡诚信还是不提倡诚信?

相信大家也弄糊涂了吧。

从表面来看,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其实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其中暗藏玄机。

什么玄机呢?

这个问题孟子给了我们答案。

孟子说过:“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这就是答案。

“大人”就是君子、圣人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君子、圣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由此可见,儒家提倡的诚信、信用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

只要合乎“义”,可以“言必信,行必果”,也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我们说的玄机就在这里。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言必信,行必果”?

什么情况下又应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这就要搞清楚“义”这个关键。

儒家的“义”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儒家的“义”就是五伦之义,五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之义就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妇之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

所以说,在儒家思想中,讲信用是有条件的,你不能简简单单地为了讲信用而讲信用,讲信用的大前提是五伦之义。

如果符合五伦之义,就要讲信用。

如果不符合五伦之义,就不能讲信用。

换句话说,你讲信用要做到一个字:“权”,也就是通权达变。

“权”是孟子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中的“权”,意思是通权达变。

讲信用要以五伦之义为依据来进行通权达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说的变通。

这样说起来有点玄乎,不太清楚,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以君臣之义为例。

孔子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王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臣子对君王不能以下犯上,所以如果臣子之间商量谋反,并且结成信义,那么这种信义就算不得信义了,因为这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违反了孔子的君臣之义。

比如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和陈近南结成的“反清复明”的信义,在儒家思想中这是算不得信义的,因为这是反君,是大逆不道,是要被康熙砍头的。

再如以兄弟之义为例。

比如曾经风靡中国的香港黑社会电影《古惑仔》,黑道帮派之内为了兄弟义气,甭管兄弟杀了人、放了火,对兄弟都要讲究兄弟之义,也就是兄弟义气,要对兄弟做到信义,要站在兄弟这一边。

至于对别的帮派、别的人,那完全可以不讲信义,因为比起帮内兄弟来说,他们只是“外人”,兄弟之义为大,对外人就不要那么呆板地讲究信义了。

《古惑仔》中的兄弟义气很受中国人推崇,要不然怎么会风靡中国呢?

实际上,这样的兄弟义气是大违儒家本意的,因为你讲的是黑社会。

儒家的“义”讲的是遵守道德礼义,不是叫你玩黑社会,不是叫你杀人放火。

这种兄弟之义,中国人是搞得变了味的。

再比如朋友之义。

朋友之义在中国武侠小说中说得很多,也被中国人津津乐道,最常见的比如几个异姓兄弟情投意合结拜成兄弟,许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信义之言。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又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虚竹、段誉都是这样。

以乔峰、段誉为例,《天龙八部》写到乔峰在少室山被上千人的群雄围困,段誉身为乔峰的结义兄弟,意欲与乔峰共存亡。

实际上,根据儒家思想,段誉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与乔峰共同赴死的,他们之间的结义誓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是算不得数的。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很扫兴,因为英雄气概就这样活生生让我给搞没了,岂不扫兴?

但是扫兴归扫兴,我还是要实话实说。

在儒家典籍《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意思是说:如果父母在世,不能轻易许诺朋友以死,不能私藏钱财。

换句话说,父母在世,作为人子有供养父母的责任,这是“孝子之义”,儿子要尽孝,不能轻易死了,所以轻易许诺朋友以死是不行的。

在儒家思想中,父子之义为大,兄弟之义为小,段誉当时的生父段延庆、母亲刀白凤以及养父段正淳都还健在,因此,即便乔峰被群雄杀死,段誉也不可信守与乔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随乔峰赴死。

因为他的父母尚在,他不能忘亲,他有供养父母的孝子之义,作为儿子他要尽孝,不能轻易死了。

所以段誉的这句誓言是算不得数的。

只有段誉的父母以及从父兄弟等人都死掉了,他才不需要以“孝子之义”为大,他与乔峰之间的结义誓言才能算数,他才能与乔峰共同赴死。

所以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生死存亡之际,都会遥跪家乡父母,又是磕头又是说“儿不孝”?

因为他面临生死存亡,是生是死很难预料,但他有事奉父母的孝子之义,如果他死了,他就不能对父母尽孝了,所以自称“儿不孝”。

总之一句话:父母在世,作为儿子不能轻易死了,因为儿子有孝子之义。

这是父子之义的其中一个方面,而父子之义是儒家五伦之义的其中一个方面。

实际上,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作为人子不但不能轻易许诺朋友以死,即便是出远门也是不行的,如果不得己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作为人子,不能离开父母太远,以便父母呼唤的时候能及时回到父母身边,事奉父母。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儒家的“信”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你说儒家提倡诚信吗?

儒家提倡诚信。

你说儒家不提倡诚信吗?

儒家也不提倡诚信。

诚信与否的关键在于“义”,也就是五伦之义。

如果是符合五伦之义的事情,儒家提倡诚信;如果是不符合五伦之义的事情,儒家不提倡诚信。

这就是孔子一方面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方面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的真正含义。

同样的道理,受儒家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是怎样的呢?

你说中国人讲信用吗?

中国人讲信用。

你说中国人不讲信用吗?

中国人也不讲信用。

信用与否的关键在哪里呢?

这个我也说不上来,因为古代是讲五伦之义,现代却把五伦之义丢得差不多了,丢掉了五伦之义,该怎么讲信用呢?

这个我也搞不懂。

也许是正义吧,也许是利益吧。

相关推荐
  • 三国之乱世雄风
  • 黎明三国攻略大全
  • 三国之乱世枭雄
  • 三国之乱世潜龙
  • 乱世黎明小说
  • 三国之黎明
  • 黎明三国小说
  • 三国之乱世风云
  • 电视连续剧庆余年第三季
  • 黎明三国官网
  • 三国之乱世崛起免费阅读
  • 三国冰河时代破晓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