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敬言在明当官

沈敬言在明当官

作者: 我自己的太阳花

军事历史连载

军事历史《沈敬言在明当官男女主角分别是沈敬言罗洪作者“我自己的太阳花”创作的一部优秀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明嘉靖年间(皇帝沉迷修严嵩父子专朝堂党争激边患与民生问题交织)沈敬浙江绍兴寒门进自幼受王阳明“心学”影主张“知行合一”,性格刚直却不迂既怀报国又懂审时度在浑浊官场中试图守住本一个理想主义士子在嘉靖朝的权力漩涡从热血谏官到封疆大在“清流”与“务实”、“坚守”与“妥协”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2025-08-15 10:58:19
第一章:穷书生逆袭记,这波操作稳了嘉靖十七年的春天,绍兴府会稽县的日头跟个刚出锅的馒头似的,暄乎乎地挂在天上,晒得人后背首冒油。

沈敬言蹲在自家那三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门口,手里攥着本翻得卷了边的《论语》,眼珠子却首勾勾盯着村口那条黄泥路——送乡试榜单的官差,今儿该到了。

"敬言,别瞅了,蹲得跟个石狮子似的,腿不麻?

"他娘端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从屋里出来,碗里飘着葱花蛋的香味。

这可是家里攒了仨月的鸡蛋,就等着今儿给儿子冲喜,"就算中不了也没啥,咱再考,你爹在天之灵看着呢......""娘,您就放宽心。

"沈敬言腾地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裤腿上沾着的泥块噼里啪啦往下掉,"昨儿我梦见文曲星给我递了支笔,那笔杆上还刻着会稽沈氏,这波稳了!

"他说得眉飞色舞,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儿上挂了好一会儿,"啪嗒"掉在脚边的泥地里,砸出个小泥点。

正说着,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铜锣响,跟敲在人的心尖子上似的。

沈敬言"嗷"一嗓子就冲了出去,跑得比兔子还快,后脑勺那撮没来得及扎进头巾里的头发飞得老高。

他娘在后面追着喊"慢点儿",手里的碗晃悠得差点把蛋汤洒出来。

村口老槐树下己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都是来看热闹的。

几个穿着皂衣的官差正把红底黑字的榜单往树干上贴,那浆糊味儿混着汗臭味儿,在日头底下发酵出一股说不出的味道。

沈敬言仗着年轻灵活,跟泥鳅似的往人群里钻,胳膊肘不小心怼了王屠户一下,被对方瞪了一眼:"小子急啥?

中了状元也不能当肉吃!

""屠户大哥,这您就不懂了。

"沈敬言头也不回,"中了举,往后您家的肉我能天天买得起!

"这话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气氛倒是松快了不少。

终于挤到最前面,沈敬言的目光跟探照灯似的在榜单上扫来扫去。

从第一名开始,"解元:绍兴府山阴县,李梦阳",不是;"亚元:余姚县,王守仁",嚯,这名字耳熟,好像是哪个大儒的后人?

不对,先找自己的。

他手指点着榜单上的字,一个一个往下挪,心都快跳出来了,嗓子眼跟塞了个馒头似的发紧。

"沈敬言!

"有人突然喊了一嗓子。

沈敬言浑身一激灵,猛地抬头,就看见同村的二柱子正指着榜单上的一行字,脸涨得通红:"敬言哥,在这儿!

第三十五名,会稽县沈敬言!

""啥?

"沈敬言揉了揉眼睛,生怕自己看错了。

再仔细一看,可不嘛,"第三十五名:会稽县,沈敬言",那三个字写得方方正正,跟他自己平时写的字一个德性。

他愣了半晌,突然"嗷"一嗓子蹦了起来,差点撞到贴榜单的官差:"中了!

我中了!

"周围的人立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道贺。

王屠户拍着他的肩膀,力道大得能把骨头拍碎:"好小子,真有你的!

晚上到我家割肉,算我的!

"村东头的张秀才捋着山羊胡,酸溜溜地说:"沈贤弟年少有为啊,不像我,考了二十年还是个童生......"沈敬言这时候哪儿顾得上这些,拨开人群就往家跑,边跑边喊:"娘!

中了!

我中了!

"那声音能传到二里外的河对岸,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了一片。

回到家,沈敬言他娘一听这消息,手里的碗"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成了好几瓣。

她顾不上捡,一把抱住沈敬言,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好儿子,你爹要是还在,肯定能高兴得喝三斤老酒......"母子俩抱着哭了好一会儿,邻居们也都涌了过来,把小小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送鸡蛋的送鸡蛋,道喜的道喜,比过年还热闹。

正热闹着,门口突然传来一声咳嗽,众人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青色长衫、戴着方巾的老者站在门口,手里拄着根拐杖,身后跟着个小厮。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会稽县有名的心学传人,周敦颐的后人周老先生。

沈敬言赶紧迎上去,作揖道:"周先生,您怎么来了?

"周老先生捋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听说沈贤侄高中,特来道贺。

不过,我可不是空着手来的。

"他让小厮递过来一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套崭新的笔墨纸砚,还有一本线装的《传习录》,"这是阳明先生的著作,贤侄既然中了举,往后便是要走仕途的,读一读这个,或许能明白些道理。

"沈敬言接过锦盒,只觉得沉甸甸的。

他知道周老先生是当地大儒,平时想见一面都难,如今居然主动上门赠书,这面子可太大了。

他连忙躬身道谢:"多谢先生厚爱,晚生定当好好研读。

"周老先生点点头,目光落在沈敬言身上,突然叹了口气:"贤侄可知,如今这官场,可不是光凭文章写得好就能混得开的?

"沈敬言一愣,随即道:"晚生愚钝,但也知道,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

就像前几天,我看见县里的张主簿跟盐商勾结,把盐价抬得老高,百姓买不起盐,只能吃淡饭......"他越说越激动,拳头都攥紧了,"我要是当了官,第一件事就是把这种贪官污吏给揪出来!

"周围的人都跟着点头,七嘴八舌地附和。

周老先生却摇了摇头:"贤侄有这份心是好的,但世事复杂,不是非黑即白的。

就说那盐商,背后说不定就有大人物撑腰,你动了他,等于动了别人的奶酪,到时候怕是自身难保啊。

"沈敬言不服气:"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祸害百姓?

那读书还有啥用?

当官还有啥意义?

""所以才要让你读《传习录》。

"周老先生指着那本书,"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不是让你凭着一腔热血蛮干,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既要守住本心,又要懂得变通。

就像这水,既能穿石,也能绕山,你明白吗?

"沈敬言皱着眉头,琢磨着周老先生的话。

他觉得有点道理,但又不完全认同。

在他看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哪来那么多弯弯绕绕?

不过他知道周老先生是为他好,便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多谢先生指点,晚生记下了。

"周老先生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又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便告辞了。

送走周老先生,沈敬言回到院子里,看着满院的乡邻,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豪情。

他举起手里的《传习录》,大声说:"各位乡亲放心,我沈敬言要是将来当了官,一定不会忘了咱们会稽县的父老乡亲,绝不会让那些贪官污吏欺负到咱们头上!

""好!

"众人齐声叫好,掌声跟打雷似的。

沈敬言他娘看着儿子,眼里满是骄傲,偷偷抹了把眼泪。

接下来的日子,沈敬言可忙坏了。

先是县里的学官带着礼品上门道贺,接着是府里的官员派人来送喜报,还有各路乡绅地主请他去赴宴,说是"结交贤才",其实就是想拉关系。

沈敬言哪见过这阵仗,一开始还挺新鲜,后来就觉得烦了。

尤其是那些地主,一个个脑满肠肥的,说话阴阳怪气,一口一个"沈相公",却总在话里话外打听他将来想往哪个部门钻,能不能帮他们疏通关系。

"敬言哥,张大户家的宴席你真不去啊?

"二柱子跑来问他,手里还拿着张烫金的请柬,"听说他家厨子是从苏州府请来的,做的松鼠鳜鱼那叫一个绝......""不去。

"沈敬言正趴在桌上写文章,头也不抬,"这种宴席,不去也罢。

无非是想拉拢我,将来好让我给他们当靠山。

我沈敬言虽然穷,但还不至于为了口吃的就卖了自己的良心。

"二柱子撇撇嘴:"可人家毕竟是大户,得罪了不好吧?

""有啥不好的?

"沈敬言放下笔,看着二柱子,"我是读书人,将来是要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做主的,不是给这些地主当走狗的。

他们要是真为乡里好,就该多做点实事,比如修修桥、补补路,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巴结官员。

"二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着请柬走了。

沈敬言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叹了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样的性格,将来在官场怕是要吃亏,但他就是改不了。

他想起周老先生的话,又拿起《传习录》翻了几页,越看越觉得有道理。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啊。

转眼就到了秋天,该上京参加会试了。

沈敬言他娘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又跟亲戚邻居借了些钱,才凑够了路费。

临走那天,天还没亮,他娘就起来给他烙饼,眼泪一滴一滴掉在面团上。

沈敬言看着心里发酸,强笑道:"娘,您放心,等我中了进士,就接您去京城享福。

""娘不求享福,只求你平平安安的。

"他娘把一叠烙饼塞进他的包袱里,又往他兜里塞了几个铜板,"到了京城,别舍不得花钱,该吃就吃,该穿就穿,别让人看不起......"沈敬言点点头,不敢再多说,怕自己忍不住哭出来。

他背着包袱,跟乡邻们道别,然后就踏上了北上的路。

二柱子非要送他到码头,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一会儿让他到了京城别忘了给带点玩意儿,一会儿又叮嘱他路上小心扒手。

到了码头,沈敬言登上一艘北上的漕船。

船开的时候,他站在船头,看着越来越远的会稽县,心里暗暗发誓:等着吧,我一定会回来的,到时候,我要让这里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漕船走得慢悠悠的,沈敬言倒也不着急。

他把《传习录》带在身边,没事就拿出来读,有时候还会跟同船的乘客聊聊天。

船上鱼龙混杂,有商人、有小贩、有赶考的举子,还有几个看起来像是官差的人。

沈敬言跟一个来自江西的举子聊得投机,那举子叫罗洪先,也是个心学爱好者,两人从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聊到当下的朝政,越聊越觉得投缘。

"沈兄,你觉得这次会试,策论会出什么题目?

"罗洪先问道,手里摇着一把折扇。

沈敬言想了想:"如今北边鞑靼老是犯边,南边倭寇又不安分,我猜,题目可能会跟边防有关。

"罗洪先点点头:"我也这么觉得。

不过说起边防,真是让人头疼。

听说上个月,大同那边又打了败仗,总兵官战死了,朝廷却还在为该不该修长城吵来吵去......""可不是嘛。

"沈敬言叹了口气,"皇帝陛下整天忙着修道,把朝政都交给严嵩那伙人,他们只顾着捞钱,哪管边防死活?

再这么下去,国将不国啊。

"这话刚说完,旁边一个官差模样的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两位举子,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

当今圣上英明神武,严嵩大人是国之栋梁,轮得到你们在这里说三道西?

"沈敬言和罗洪先对视一眼,都没再说话。

沈敬言心里咯噔一下,暗道自己还是太年轻,说话没分寸。

他想起周老先生的话,看来这"知行合一",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慎言"啊。

接下来的几天,沈敬言没再议论朝政,只是安心读书。

船过长江的时候,遇到了一场大风,船摇得跟筛糠似的,好多人都吐了。

沈敬言也觉得晕乎乎的,但他还是强撑着,把《传习录》紧紧抱在怀里,生怕被风吹走。

好不容易到了京城,沈敬言看着巍峨的城墙,心里又是激动又是忐忑。

京城比他想象的还要大,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穿着绫罗绸缎的达官贵人,有推着独轮车的小贩,还有牵着骆驼的西域商人,真是热闹非凡。

他找了家离贡院不远的客栈住下,客栈里住的全是赶考的举子,南腔北调的声音此起彼伏。

沈敬言放下包袱,刚想歇歇脚,就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争吵声。

他好奇地走过去,扒着门缝一看,只见两个举子正为了一道经义题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说"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说"心即理",吵得唾沫横飞,差点动起手来。

沈敬言忍不住笑了,这可真是"文无第一"啊。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笔墨纸砚,开始复习功课。

他知道,会试可比乡试难多了,全国的举子都聚在这里,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稍微不小心就会被挤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会试的日子。

沈敬言穿着崭新的蓝布长衫,提着考篮,跟着人流走进贡院。

贡院门口戒备森严,官差们拿着搜查器械,把每个举子都搜了个遍,连鞋底都没放过,生怕有人夹带小抄。

进了考场,沈敬言找到自己的号房。

号房又小又窄,只能勉强放下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里面阴暗潮湿,还透着一股霉味。

他放下考篮,拿出笔墨纸砚,深吸了一口气。

不一会儿,考官开始发卷子。

沈敬言接过卷子,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果然不出他所料,策论题目正是关于边防的,问的是"如何整顿边防,抵御外患"。

他心里一喜,之前跟罗洪先讨论过这个问题,心里早就有了腹稿。

他先把其他题目都做完,然后开始写策论。

他想起自己在会稽县看到的那些百姓疾苦,想起大同战败的消息,想起严嵩党羽的贪婪腐败,笔尖如有神助,一口气写了几千字。

他主张"严明赏罚,整肃军纪,任用贤能,安抚百姓",还首言不讳地指出"当今边防之弊,不在兵弱,而在官贪;不在将寡,而在君昏"。

写完之后,沈敬言读了一遍,觉得很满意,虽然有些话可能太尖锐,但他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就应该敢说真话。

他把卷子交上去,走出贡院,觉得浑身轻松,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接下来就是等待放榜的日子。

这段时间可真难熬,沈敬言每天都坐立不安,一会儿觉得自己能中,一会儿又觉得希望渺茫。

罗洪先劝他放宽心,说他的策论写得那么好,肯定能中。

但沈敬言总觉得,自己那些批评皇帝的话,可能会触怒龙颜。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

沈敬言和罗洪先一起去看榜,只见榜单前围了密密麻麻的人,比乡试的时候还热闹。

他们挤了半天,才挤到前面。

沈敬言的心跳得跟擂鼓似的,眼睛在榜单上飞快地扫着。

"沈兄!

在这儿!

"罗洪先突然指着一个名字喊道。

沈敬言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只见"第三十七名:会稽县,沈敬言"几个字赫然在目。

他愣了一下,随即狂喜起来,一把抱住罗洪先:"中了!

我中了!

"罗洪先也替他高兴:"我说吧,你肯定能中!

恭喜恭喜!

"两人正高兴着,旁边有人拍了拍沈敬言的肩膀。

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绯色官袍的中年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这位可是沈敬言沈贤弟?

"沈敬言连忙拱手道:"正是晚生,不知大人是......""老夫是此次会试的主考官,李春芳。

"中年人说道,"你的策论写得很好,尤其是那几句关于整顿吏治的话,说到了老夫的心坎里。

不过,有些话还是太尖锐了,幸好这次的阅卷官多是清流,不然怕是......"沈敬言这才明白,自己能中,多亏了主考官的赏识。

他连忙道谢:"多谢李大人提拔,晚生感激不尽。

"李春芳摆摆手:"不必谢我,是你自己有才华。

好好准备殿试吧,希望你能有更好的表现。

"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沈敬言看着李春芳的背影,心里感慨万千。

他没想到,自己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居然还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这让他觉得,这京城,或许也
相关推荐
  • 三国之乱世雄风
  • 黎明三国攻略大全
  • 三国之乱世枭雄
  • 三国之乱世潜龙
  • 乱世黎明小说
  • 三国之黎明
  • 黎明三国小说
  • 三国之乱世风云
  • 电视连续剧庆余年第三季
  • 黎明三国官网
  • 三国之乱世崛起免费阅读
  • 三国冰河时代破晓之光